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853399336

喷涂设备

先进的技术换“鸡肋”坦克中国欣然同意十几年后成就令人瞩目

时间: 2023-09-08 20:26:15

来源: 球彩直播网页版

   详细介绍

  T-72主战坦克被一些人称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名作之壁”,说好听点这是说T-72可当作衡量其他坦克是不是达到第三代主战坦克标准的标尺,而说难听点就是T-72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性能垫底。T-72Урал作为T-72系列的基础型,地位就更加尴尬,连留在苏军作战序列中当消耗品的资格都没有,很快就被后来的T-72A取代。不过,T-72Урал对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却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我国用等离子喷涂技术从罗马尼亚换回了一辆T-72Урал,最终它成为了我国三代坦克的发展样本。

  我国主战坦克起源于大名鼎鼎的59式。1955年,我国从苏联购买了新型T-54A主战坦克,后来又引进了全套图纸,并成立了第一家坦克工厂——617厂。1959年,617厂实现了自制T-54A主战坦克,并参加了当年的大阅兵,后来将它命名为59式。59式不仅实现了中国国产坦克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且起步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过,当时恐怕谁也没想到,这么一款坦克会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充当中国装甲力量的绝对主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主战坦克69式,它不仅研制拖沓,而且也存在一定的质量上的问题。在69式基础上,研制出来的79式也没能大量装备。后来又在80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80Ⅰ(后定型量产命名为88式)、80Ⅱ、85Ⅱ、85ⅡA、85ⅡAP、85ⅡM等等型号。这些型号要么是出口型,要么装备量极少。直到上世纪末在85ⅡM基础上设计出了88C,也就是我们熟知的96式,直到这时59式的接班人才终于有了着落。

  不过,早在1978年的一次新车研制会议中就有人提出,要紧跟国际步伐,研制自己的三代主战坦克。也就是说,我国研究人需要凭一己之力将中国坦克技术水平,从59式改型一代拔高到与世界领先水平齐平的第三代,显然这是一个艰巨且重大的任务。不过,幸运的是,中国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上并非一无所知,比如八十年代我国就通过罗马尼亚方面的关系,换到了一辆T-72Урал作为参考。

  罗马尼亚一直是华约国家中的“异类”,尽管它处在华约体系之下,但是罗马尼亚仍与我国进行了许多交易,T-72Урал也不例外。当时我国发明出了等离子喷涂技术,使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处理磨损坦克零件后,“修复件的耐磨寿命比新品高1.4-8.3倍,且修复成本仅为新品的1/8”。八十年代,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来华访问,一眼就看中了等离子喷涂技术,于是提出用一辆T-72Урал交换有关技术。对此,中国欣然同意,当这辆坦克顺利运抵中国后,有关部门便立即组织了大量的测绘、测试工作。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并不是只接触了T-72Урал这一型第三代主战坦克。其实,趁着中美交好的时机,中国军事代表团也曾对西方典型的三代坦克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联邦德国甚至热情地推销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尖端主战坦克豹2。豹2对中国的吸引力自不用说,可惜因为囊中羞涩,最终我们只可以忍痛放弃。

  对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有了一定了解后,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该怎么发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在论证阶段,三位总师提出了三种构型方案:梅卡瓦方案、豹2方案和T-72方案。1984年,祝榆生(T-72方案)被任命为WZ123工程总师,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路线就此确立。

  “梅卡瓦”主战坦克,炮塔靠后是因为发动机在车体前侧,这一布局在当今属于非主流

  由此可见,T-72不仅给中国的坦克设计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也带来了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设计思路。在此之前我国的新型主战坦克研制可以说是屡屡碰壁,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缺失,更在于设计理念不清晰。

  最初我们并不明确个人需要一款怎样的主战坦克,1970年在针对T-62展开的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的“二四会战”中,我们甚至搞出了堪称“梦幻”的原型车。液力传动、液力辅助转向和液气悬挂系统(简称“三液”),这些在当时西方世界都只有瑞典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全面掌握的技术不仅出现在了原型车上,甚至还赶时髦地外装了反坦克导弹,最终“三液”样车与退而求其次的“三机”样车均惨遭下马。

  “三液”原型车被称为WZ122A,其侧面履带松弛证明该车现在被液压悬挂系统调节为“趴卧”的状态

  西方主战坦克的设计思路,对于我国而言更是水土不服。以豹2为代表的高精尖路线,自动变速、综合传动乃至集成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不现实。梅卡瓦独具一格的设计,则完全是为了以色列的国情而生,也不适合我国。

  综合比较下来,T-72的设计显然更适合我国国情。比如在火炮口径上,中国曾长时间痴迷于120mm滑膛炮,因为与西方在材料、发射药等方面的差距,我国的120mm炮要想达到与西方同一水平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最终,三代坦克的主炮口径依然选择了与T-72一样的125mm炮,以获得容纳更多的发射药,后来国产125滑膛炮的发展也证明这条路线式自行反坦克炮,后来随着125滑的成熟被取代

  再比如在传动系统方面,我们曾经试验过“三液”原型车,并且成功将液力传动系统应用于样车上,但遗憾的是没办法实现批量生产。因此,液力传动对于中国来说还不够成熟,技术风险也比较高。出于实用性考虑,三代坦克的传动系统选择了与T-72一样的物理运动方式,所以99式底盘与T-72才会有些相像。

  虽然T-72确定了我国三代坦克的研发方向,但是这并不代表99式是T-72的仿制品,而且中国也没有山寨T-72的理由。

  在WZ123工程开启时,我国还在第二代坦克上踌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能力研制第三代坦克。实际上,在经历了多轮项目失败之后,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技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相继又从西方引进了新型柴油机、机械变速箱、L7线膛坦克炮与配套的弹药和火控系统、坦克电台、灭火抑爆系统等,这些技术也让中国受益匪浅。

  比如在1977年研制出的681复合装甲靶板,防护性能达到了Т-72Урал实车的水平。在坦克火控系统上,Т-72Урал还在采用合像式光学测距仪,而国产79式坦克和59-2式坦克已经使用上了带激光测距的电同步和简易扰。又如高膛压火炮技术,当时我国已能自行改进引进的L7系列105mm线mm滑膛反坦克炮,与同期国际领先水平基本一致。

  L7系列105mm线膛炮在中国被一直在改进,最新的改型被装在了15式轻型坦克上

  可以说当时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搞清楚到底该造个什么样的坦克,那么在技术上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显然,T-72Урал的引进,就完美地给出了答案。在整体工业水平薄弱的条件下,第三代坦克应该重点解决“打得动”、“打得准”的问题,随后再逐步突破“防得住”和“跑得动”的问题。纵使在单项技术上没办法做到最先进,但将几十项技术协调匹配成一个系统,搞好平衡,也能利用系统优势击败对手。

  相较于99式,99A的变化翻天覆地,填补了许多当时因能力不够没办法实现的缺憾,比如液力传动

  从罗马尼亚引进的Т-72Урал,虽然它的技术水平不高,但是它为咱们提供了成熟的设计样本,让我们避免了大规模试错,从而让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进度大为提前。可以说,其成就足以令人瞩目。从后来99系列的发展历史来看,T-72所代表的路线式坦克是中国研究人员在参考了T-72的设计后,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成果。